厅局级重点学科简介
来源: 作者:佚名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06-11-02 08:50:47
A A A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简介

 

该学科涵概内经专业和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两个专业方面,是我院骨干学科之一。在付贞亮、张登本等老一辈著名中医学者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成绩斐然。本学科是全国中医院校第一批获准招生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学科之一。自1978年以来,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369名。已毕业的54名研究生中有23人取得博士学位。1980年成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1980年至1981年承担举办了卫生部委托的全国中基、内经实质、师资培训班,1997年被省教育部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七年来,在学术带头人张登本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带头人黄广平教授、孙理军教授和知名学者专家邢玉瑞教授、张喜德教授及该学科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科研究方向为:《黄帝内经》理论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医理论建构与临床思维方法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藏象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现承担国家及省、厅级科研课程15项、市及院级课程3项。自1978以来,学科成员发表学术论文226篇(核心期刊44篇);出版学术专著28部(主编18部,参编10部);编写教材19部(主编6部,副主编1部,参编12部),其中有12部系全国统编教材,主编的6部教材中有4部为全国统编教材。

近十年来,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共19项。其中获得中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管局基础研究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学会科学(著作)优秀奖1项;教育部先进个人奖励1项;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厅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3项;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材特等、一、二、三等奖8项。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在《黄帝内经》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傅贞亮教授牵头的“内经讲义”项目,1986年获陕西省高教局三等奖;“《黄帝内经》语义学的研究”项目1991年获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张登本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内经词典》辞书,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该书1992年获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时值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国第一个编写《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生教材,得到国内著名中医专家邓铁涛等教授的高度评价。作为主编单位主持完成了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一次从医学角度对王焘《外台秘要方》、署邀请主编的国家“十五”重点出书计划,陕西省中管局培植项目。在学院本科教育中,第一个使用了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伤寒学科简介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学科,是我院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较有影响的学科之一,是陕西省教育厅1997年确定的省级重点学科,也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

伤寒学科在老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杜雨茂教授、曾福海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无论是在《伤寒论》的理论研究、教学或是经方治疗肾病、脾胃病等临床疑难病证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该学科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 人,副教授1 人,讲师3人。

伤寒学科198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2884名,在已经毕业的62名研究生中,有29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有38人成为国内重要教学、医疗或科研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该学科承担着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成人教育等不同层次6 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伤寒论理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金匮》理法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经方药理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方法的研究。承担部、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市、院级科研项目3项。1978年以来,学科成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46篇。出版学术著作33部,编写本、专科生或研究生使用教材7部,获得各级各类学术成果奖励22项(省部级奖励二项,厅市一、二、三等奖励20项)。

当前,学科的全体教师在新一届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宗柱教授的带领下,正以饱满的工作激情,严谨的学术作风和高标准的教研业绩,为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而努力。

 

中医骨伤科重点学科简介

 

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科是我院和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确定的重点学科, 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业务人员,他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骨伤科医、教、研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名教授在西北乃至全国中医骨伤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促进陕西中医学院及西北地区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该学科中医骨伤专业成立于1989年,是陕西中医学院骨干专业之一。学科设有骨伤临床教研室、骨伤基础教研室、骨伤技能训练实验室、骨伤诊断实验室,骨伤标本陈列室,资料信息库。临床设立大骨科、骨科研究室、国家药品研究基地骨科点,其中大骨科下设有创伤病区、脊柱病区、骨病关节病区、老院骨科等共计编制床位132张。

本学科现有人员76人。其中教师、医师编制28人,教授和主任医师职称者6人,副教授或副主医师职称者6人,讲师或主治医师10人,助教或住院医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获学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6人。在国家各级学术组织中任职者3人,省级学术组织任职者5人。

本学科具有中医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两个硕士点,中医骨伤专业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骨伤专业在校本科生244名。

目前在研课题共计14项,其中省中管局课题2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省教委课题1项,市科委课题1项,院内课题8项。

近十年来,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20部,电教教材7部。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课题15项。荣获各级各类奖项10余个。

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骨结核、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痛非手术治疗、筋骨痛证、骨折外治法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王树梓教授牵头的“骨痨敌临床和实验研究项目”项目。1978年获得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骨痨敌Ⅰ号的研究”项目,1986年获得陕西省高教局二等奖,先后研制了“骨痨敌注射液和“骨刺丸”等新药。

本学科确立的总体研究方向是立足中医、中西结合,充分利用现代骨伤科诊疗技术和科研手段,以中医为突破口,研究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筛选有效方药,解决骨伤科临床疑难问题。该主要研究方向:1、筋骨痛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骨折并发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3、脊柱伤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前在以李彦民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杨利学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在保持骨伤科现有规模基础上,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加大内涵建设和加强内部管理,实行专业学科定向发展,使科有特色,人有特长,为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西北地区骨伤专业的龙头学科。

 

中药制药学科简介

 

中药制药重点学科是在我院1973年设立的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三个学科基础上融合组建而成,并于1999年被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通过近七年的重点学科建设,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科的整体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学院的“亿万千百十”工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近七年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以王昌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赵海峰教授、宋小妹教授等知名学者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唐志书副教授等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硕士导师8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具博士、硕士、学士6人。中药制药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现有导师7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6人,毕业学生有6人获博士学位。

    该学科建立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②中药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的研究;③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④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对我省“太白七药”的研究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围绕“太白七药”已承担省上产业化项目3项(获政府资助35万元),承担课题32项,获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在学科建设中,学院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结合起来建设,目前在该学科建有陕西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政府资助150万元),陕西中医学院药物研究所,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工程中心等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本重点学科为龙头,重点实验室(中心)为支撑的学科建设体系。 

七年来共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6次,参加人数50余人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12部,获科技成果奖8项,获优秀论文、优秀专著奖6项。

我们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建设,该学科在各方面将更上一个台阶,对学院的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招生咨询:029-38185360
  •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Copy Right2020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本站支持IPV6